退耕还林还草典型模式点亮美丽山乡

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,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,为改善生态环境、建设生态文明作出的重大决策。自工程1999年启动实施以来,中央已累计投入5515.24亿元,在25个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7个地市(含地级单位)2435个县(含县级单位)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.23亿亩,4100万农户、1.58亿农民直接受益,取得了生态改善、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巨大综合效益,成为生态惠民、生态利民、生态为民的典型范例,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诠释。

22年来,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实践中大胆尝试、积极探索、勇于创新,在修复方式、植被配置、林下经济、休闲康养等方面总结出大量行之有效的新做法、新经验,形成了一批可借鉴、可推广的实用模式。正是这种创新和变革,激发并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,为退耕还林还草这一世纪工程的持续推进注入了不竭动力,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。

贵州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因地制宜,选择优质、高效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经济树种,积极探索林草、林药、林茶、林果等多种结合模式,大力发展刺梨、茶叶、油茶、竹子、核桃、板栗、皂荚等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,推动山地农业种植结构深入调整,助力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和农民稳定增收,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。

四川按照“生态建设产业化”思路,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加强科学引导,大力发展后续产业,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“双赢”。朝天核桃、安岳柠檬、盐边芒果、名山茶叶、金阳青花椒、汉源红花椒、三台米枣、青川木耳、沐川竹纸、威远无花果等特色产业从小到大、由弱到强,品牌效应不断增强。

云南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,把山川秀美的“绿被子”与百姓致富的“钱袋子”紧密联系起来,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等模式,带动贫困户培育发展软籽石榴、芒果、澳洲坚果等一批特色产业,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……

在培育一个个绿色特色产业的同时,退耕还林还草还带动了一个个乡村的振兴。平昌是四川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县,2014年以来,该县确立以花椒、核桃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发展重点。目前,全县已种植花椒26万亩,打造万亩花椒产业示范片5个,千亩产业示范村25个,创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花椒品牌“平昌青花椒”。获得“中国十大好吃樱桃”称号的“秦州大樱桃”,是甘肃天水秦州区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起来的一块金字招牌,如今产业发展欣欣向荣,实现年产值约9亿元,“走红”的樱桃还带动了当地农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。湖北秭归县通过退耕还林调整柑橘种植结构,出现了3个亿元村,全县柑橘年产值30亿元。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2015年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,在游牧民定居点集中发展6800亩核桃产业基地,1498户生活贫困的游牧民从此定居,享受生态建设的“绿色红利”。拥有“维C之王”美誉的刺梨正成为贵州的百亿级时尚生态产业……

近年来,各地不断发挥首创精神,创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,依托绿色资源,大力兴办新型林草产业,开发林草多种功能,发展森林旅游、乡村旅游、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,用生态良好、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点亮山乡原野,实现了百姓富、生态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,绿水青山正在实实在在变成老百姓的“金山银山”。


来源:中国绿色时报